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②,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曰宪。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畸: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给事中累:多次 | B.厌天子所欲厌:讨厌 |
C.摄都团练副使摄:代理 | D.岁弗稔稔:丰收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
B.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
C.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
D.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
B.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刑部处治,宪宗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许孟容都没有听命,并且还请求皇帝处死自己,皇帝没有办法,只好作罢,赞许他坚守正义,答应了他。 |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
(2)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灞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 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之乞货亦已甚矣。乞货:请求封赏 |
B.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 |
C.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谢:感谢 |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略:攻占,夺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有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的机会,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购买 |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救济 |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违背,拂人意。 |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拜访 |
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3)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护城河 |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著作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使……退却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以愚黔首
③蒙故业,因遗策 ④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为天下笑者,何也 |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C.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B.沛公欲王关中 |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复 |
B.乃去赵适魏 适:到……去 |
C.于是屈身下士 下:降职 |
D.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西摧三晋于观津 |
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使乐毅为上将军 |
C.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
D.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齐之田单闻之 |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
B.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
C.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
D.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
_________
②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对下列句中加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险的 |
B.开国何茫然。 指时间久远 |
C.尔来四万八千岁。 代词,那。 |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 介词,用。 |
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D.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下列名句的句式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一世雄也,而今安在哉? |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凌万顷之茫然 |
D.恐年岁之不吾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