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 立 传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兴世业者也。”
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后丞相掾李邵(李郃)、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邵(郃)、琬具白其言于诸葛亮。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于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
建兴十二年,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妻子还蜀。
——《三国志·蜀志》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兴世业者也赞:称赞
B.立为侍中徵:征召
C.卿诸人好其事谛:细察
D.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立诣:拜访

下列各句中,全部表现廖立“坐自贵大”的一项是( )
①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           
②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③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④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
⑤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⑥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曾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也得到过刘备的赏识和器重,并委以重任。
B.廖立对自己位居李严等人之下,心中常怏怏不乐,于是在李邵、蒋琬面前列数先主、关羽等人的过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C.诸葛亮听了邵、琬的陈述,觉得长水校尉廖立,言行妄自尊大,褒贬评论广大朝士,公然指责国家的行为,如一羊乱群一般危害甚大,于是就罢免了廖立。
D.廖立因才而被选拨,又因恃才而被毁,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
(2)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②希:迎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
B.按狱江淮,次扬州次:停留
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阴间之阴:阴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②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来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i):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狱:监狱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人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
呜 呼 有 伯 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横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几 人 匠 石 几 人 耶 抱 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 矣。
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谭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冠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不听。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职忧:担忧。 B.出为郏令出:(官员)外调。
C.使反,告卓反:返回。 D.狂寇未宾宾:归顺。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谭异而存之,遂见升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因法收谭,下寿阳狱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C.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一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养大成人,他少时勤奋好学,已表现出论辩的才华。
B.华谭为官司能荐贤举能,并获得了“知人”的好名声,他先后举荐过张延、干宝等人。
C.华谭为官体恤百姓,卓有政绩,两次升任庐江内史;又为政谨严,常因此得罪上司。
D.华谭学识渊博,曾因著《辩道》而得到元帝常识,他又因职务清闲,多次提出辞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滨友之礼。
(2)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
(3)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