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屋 檐(节选)
就建筑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
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在乡下,虽然这种庇护和关怀是时候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上初中时,每个星期总要在山路上遇雨,一顶斗签只能负责个头部,如果不躲雨,那就要淋湿身子。而二十里山路只有中途有座荒废破落的山神庙,余留几处摇摇欲坠的屋檐,下面就是过往行人歇脚的地方。我有时算计不准,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也有应急之妙。那时候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前些日子,我外出活动,时近午夜,归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炫目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克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弃了摩托车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这时候,正好这样巧。我突然感觉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眼前重现几十年前上中学时代寻找岩崖避雨的情景。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石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它紧邻公路,是为了应付将来的路面拓宽,还是土木建筑师醒悟之后在耳边回响师傅的叮嘱所至?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有一个小窗子,我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雨下得有些疯狂。不时有小车飞驰而过,明亮的车灯光映射着麻密的雨帘,我看到了没有雨具的行人,若无其事地行进;也看到骑自行车的,车后架还载着撑伞的女人,艰难地移动在雨幕里;也有冒着雨骑摩托赶路的勇敢的年轻人。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我回城里去,而他们从城里出来,我知道他们一下在路边找不到屋檐,同样找不到什么岩崖巨石,甚至大树也没有。大概这样迅猛的暴雨普通雨具是不起作用的反正淋湿了,就不要再考虑避雨的选择了。
借助一晃而过的灯光,我仰望着屋檐,雨水就在一步之外,如果不是风的搅动,它不会溅湿我的鞋子,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陷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如何理解文中“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这句话的含义?
在作者看来,“屋檐”有哪些方面的用途?请分条列举。
文章不惜笔墨写“我”在疯狂的雨中避雨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本文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人说,本文是借对“屋檐”作用的交待,表达对保护与承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取材于陈村的同名散文)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写作者拜访史铁生的缘由,简洁的叙述中,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 |
B.作者不仅叙述了史铁生的生活现状,也借在孔乙己饭店的寿酒,充分表达了对史铁生的美好祝福。 |
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D.很多人只阅读了《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史铁生。 |
E.文章叙述结合,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由衷的关爱和敬仰之情。(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含意。
(2)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的理解。文章第⑦段,作者插入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0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烁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沭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文章中“近”和“远”分别指什么?(4分)
答: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抗拒或冲淡”的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又指什么?
答:
(2)“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5分)
答:文章以“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崇拜与中医“落后”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和思想中,科学被认为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从古希腊人开始,“科学的”就意谓着“绝对确定的”和“具有演绎性的”,因此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典范。到了近代,产生了“实证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中又加进了实证或经验观察的维度,“科学”就既指演绎科学,又指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现象,在其中找到不变的规律)。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进行。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其实,这种科学观是相当老旧和不正确的,它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是否有根本的限度。19世纪后期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科学系统(比如非欧几何学),后来的量子力学说明,在物理世界的深处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谁真谁假或谁更真的问题,而是个谁更强、更顺应知识界潮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理论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临场发挥中它们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科学的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和排他的,也不是不管一切条件而普适的,而是需要依靠某个时代的某个科学团体才为真的。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科学在根本上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世界不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由此可见,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
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中医与西医可以是、事实上也正是各擅所长的。中西医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硬性“结合”的。以西医为(科学的)模式,来逼中医“科学化”或“现代化”,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死亡。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五运六气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内在相通的,它与建立在解剖与其他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大为不同。它有自己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角度,这使得它是一种充满了文化与哲理深度的,对人的生活情境有着特殊敏感的但同时又是可实证的科学。它是可以被验证的,实际上已被几千年的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过.但是,这些验证都是在中医这个意义世界中进行的。脱离了它,中医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灵性和生机来源。实际上,西医要是脱离了它的理论和意义世界也一样“玩不转”。任何科学系统的科学性都要在坚持自己的理论根基、发挥自己的思想性情的情形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中医教育上,要坚持从理论上与西医“划清界线”,在维护自身的独特生命的前提下与异己者对话。所以需要整个思想方式、教育方式的大转变。现在不仅是教材、课程要复中医之原,而且要尽量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恢复传统的“师徒制”。这是因为中医不是可以完全普遍化、数据化的学问,而是相当直观化、体验化和艺术化的学问,非有师徒之间长期的和情境化的交流不足以将新手带入这个意义世界。下列对造成科学崇拜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 |
B.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是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这在中国造成了对西方科学的崇拜。 |
C.按照西方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发展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 |
D.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纯客观状态来进行,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的限度。 |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领域中不同科学系统的出现,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 |
B.量子力学说明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分不开,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 |
C.同一领域不同科学系统之间没有真假之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D.中医是可实证的科学,它实际上已被自己几千年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医为模式,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起源于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崇拜。 |
B.中、西医事实上各擅所长,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完全普适的,而可以是多元的。 |
C.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内在相通,因此中医的人文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
D.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截然不同,中医教育必须割断与西医的联系,完全传统化。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则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同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人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
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艺低龄化:幼小心灵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成“上班”族已司空见惯。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也正连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不同的是,中小学生上的“班”走多是文化课培训班,而这些小家伙们上的多是舞蹈.器乐、美术等艺术类培训班。学艺低龄化渐成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儿童幼小的一心是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8月7日上午,从银川市青少年宫的舞蹈教室里传出熟悉的音乐:“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在这音乐声中,4岁的小女孩李佳琪尘在地上,两腿劈开成一条践,努着小嘴,上身用力往下弯。和她一起练功的还有40多个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们都在音乐声中做着同一个动作。
据了解,这30多个小女孩的年龄大多是4—5岁,其中最小的还不到4岁。她们每天要上一个半小时的课,这样的培训要持续30天,直到幼儿国开学。
葛黎平在银川市青少年宫当了十多年的绘画老师.说起参加培训班学员的构成,她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来学画画的孩子最小的才6岁,而现在来培训的小孩大部分都是6岁多一点-还有很多家长甚至把3岁的孩子送来学画,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低龄学艺:素质教育还是“晋升”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对待低龄学艺的问题上,家长的潜在动机各有不同。尽管很多家长把学艺作为培养孩子素质的一种方式,但是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心态仍存在于一些家长身上。
“学习舞蹈可以培养孩子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完美身材。而且孩子本身就对跳舞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还自己在屋里练功。”4岁小女骇李美涵的妈妈看着女儿一板一眼的动作,高兴地说。
李佳琪的奶奶站在玻璃窗边专心的看着小孙女练功。“放假孩子在家也没事做,就把她送来学学,没想到她还挺喜欢的,每天不到上课时间就催我走。而且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孩子也不会孤单。”
在青少年宫舞蹈教室外面,一位家长正准备给4岁的孩子报名学习舞蹈。她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如果不从小培养一技之长,日后孩子在同龄人中就会处于劣势。而且这么多小孩都来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践上。当记者问起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时,这位家长表示,兴趣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还有些家长受社会上不良导向的影响,一味追求低龄化,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少年”。
葛黎平老师就见过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3岁多一点就将其送到美术培训班学习国画。葛老师说,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艺术培训越早越好,“一招先,吃遍天。”除此之外,4岁就会唱京剧、6岁就能登台表演街舞、上幼儿园就会打架子鼓,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选秀节日造就的小童星让人羡慕不已。一些家长一旦发现自家的孩子对声音和颜色显示出浓厚兴趣,就认为孩子天赋异禀,很早就把他们送到艺术培训机构去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记者在银川市青少年宫舞蹈教室看到,40多个孩子排成四行,在老师的示范下同时做后弯腰的动作,有些孩子开始时还能很认真的完成,但是过几分钟后她们就开始不耐烦了。有的悄悄溜过去扯旁边小孩的裙子,有的站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干脆趴在地上不动了。
教舞蹈的杨老师诜,很多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练习一套就厌倦了。由于孩子的年龄都在3—6岁,理解能力差,往往是一个动作说好几遍才能听懂;而如果每次都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因此,她尽量调整上课的节奏以免让孩子失去兴趣。
相关研究显示,4岁是一个孩子发育的关键时期,音乐、舞蹈、美术等都是开发几重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途径和工具。而用好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孩子本身要对此感兴趣,愿意学。如果一味地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逼迫他们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说话,用理论研究为指导,认为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B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列数字、对比等方法,说明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C文中说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节目也误导了一些家长,对少儿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D.很多孩子很快厌倦学艺,舞蹈老师认为根本原因是一个动作每次都说好几遍,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
E.记者认为家长都应该在孩子4岁时让其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第二部分画横线的句子“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本部分中起什么作用?(6分)
统观全文,概括少儿学艺低龄化的原因。(6分)
就本文的少儿学艺低龄化现象,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