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1993年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规划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河谷平坝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减少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 A.水利工程的兴建 | B.农业结构的调整 |
| C.旅游区的兴建 | D.城市化进程加快 |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 A.三江平原 | B.河西走廊 |
| C.藏南谷地 | D.长江三峡 |
下列关于该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规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箭头a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错误的规划方向 |
| B.通过开发整理未利用地,将使该地区土地利用率提高 |
| C.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换的最根本原因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 D.经过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该地区牧草地面积有所增大并向中低山缓坡集中 |
下图是某大陆气压形势图,回答下列小题。
此时
| A.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 | B.南非开普敦温暖湿润 |
| C.D地风力小于C地 | D.北京昼长夜短 |
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A处 | B.B处 | C.C处 | D.E处 |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25℃ | B.12℃ | C.10℃ | D.8℃ |
右图中能说明上题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反射作用 |
|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强 |
| C.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的散射作用 |
|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
图为某游客在台湾野柳国家地质公园中拍摄的含有海星化石的岩石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此岩石最可能属于
| A.侵入岩 |
| B.喷出岩 |
| C.沉积岩 |
| D.变质岩 |
上图中岩石形成的作用是下图中的

| A.①外力作用 |
| B.②外力作用 |
| C.②岩浆活动 |
| D.③变质作用 |
下表是浙江舟山某地某年8月某日气象观察资料表,读表回答下列小题。
| 时间 |
气温(℃) |
气压(hPa) |
降水(毫米) |
风速(千米/时) |
| 12时前后 |
30 |
1002 |
10 |
30 |
| 18时前后 |
28 |
990 |
50 |
230 |
| 24时前后 |
27 |
1004 |
10 |
50 |
由表中资料可知,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该地18时前后的情况是
| A.阴雨连绵 | B.河水暴涨 |
| C.高温晴朗 | D.低温少雨 |
读“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 C.西北风 | D.西南风 |
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