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
《朱子语类》载: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当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制”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B.这一制度削弱了皇权 |
C.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 | D.这一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 |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 |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B.“法令出一” |
C.“别黑白而定一尊” |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