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礼记·典礼》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的性质是()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 B.西汉 |
C.东汉 | D.隋唐 |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发展水平逐步下降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
A.技术支持 | B.劳动力支持 |
C.市场支持 | D.资本支持 |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 B.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 D.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