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 A.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维护统治 |
| B.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 C.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
| D.通过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如图是某校举办的一场东西方文化展览的一部分。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 B.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
| C.都主张推翻君主制 |
| D.都促成本国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
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因为
他身处乱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所以后世的文人比如司马光等,就对他很
不齿。在这些文人看来,他的行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经历过很多男人的
荡
妇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 A.民族气节 | B.宋明理学 | C.君权神授 | D.文化修养 |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 B.韩非子 | C.墨子 | D.荀子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