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搜狐博客写道:从目前看,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新一代领导人。并且在随后的五年间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实际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比如跨越两届领导人的“十二五规划”,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这表明( )
A.西方政治制度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
B.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 |
C.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D.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少于中国政治制度 |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生主义思想 | C.民权主义思想 | D.国民革命思想 |
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孙文的“三把利剑” (见右图)。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儿完了。关于清末这“三把利剑”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理论,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
B.“三把利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 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C.“三把利剑”虽然不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但能够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 的土地问题 |
D.“三把利剑”推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对此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民族经济,壮大革命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列强在华利益,以寻求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支持革命”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共,广泛地发动群众”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理念 | B.民权主义价值 |
C.民生主义思想 | D.民主主义内涵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C.产业和平收归闻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