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官营制度满足了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C.广大农民的贫困使社会需求难以形成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不同是
A.![]() |
B.赔款的数额 | C.开放的口岸 | D.列强办厂的特权 |
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不平等的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40年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其中,浙江省内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杭州 | B.宁波 | C.温![]() |
D.嘉兴 |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 |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汉代的中外朝制 |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 C.明代的内阁制 | D.元代的行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