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官营制度满足了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 C.广大农民的贫困使社会需求难以形成 |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 B.迅速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
|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D.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
| B.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
| C.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 D.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
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 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制度为保障 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
| B.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发展迅速 |
|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
| D.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各地资源优势 |
| B.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
|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
|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