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
| B.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
| C.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
| D.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
在一部著作里出现右边材料中的一系列小标题,据此推测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是
| A.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途径 | B.全球化过程中的就业危机 |
| C.自由放任政策不合时宜 | D.全球化导致南北差距加大 |
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 B.促进法德和解 |
| 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
“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 A.农奴制改革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C.新经济政策 | D.斯大林体制 |
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 B.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
| C.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
与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建设广场、剧院的传统相比,中国古代民众参与活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门、钟楼和鼓楼等。这反映了两者
| A.艺术品味的高低 | B.经济水平的高低 |
| C.传统文明的优劣 | D.政治文明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