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门者,处徙刑两年。”这表明唐朝 时期( )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严格维护坊市制 |
|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
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这说明文革时期()
| A.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
| B.政治运动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
| C.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 |
| D.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 |
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造社会。他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而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人最有可能是()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 C.胡适 | D.蔡元培 |
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500美元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满清政府()
| 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
| B.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 C.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 |
| D.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利 |
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
| A.“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
| B.“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 C.“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
|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
|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
| D.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