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札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淘宝商城:进化之痛
吴凡
10月10日,淘宝商场发布《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以下简称“淘宝商城新规”),根据这份新规,入驻淘宝商城的进场门槛被大幅提高了至少5倍。商家进驻淘宝商城将根据所经营或者代理的品牌缴纳违约保证金,保证金分为5万、10万和15万三个档次。商家一旦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违约行为,将扣除至少1万元的保证金。消费者一旦买到假货将获得“假一赔五”的赔偿,同时其他商家违规行为对消费者的补偿幅度也将大大增加。而原有商家需缴纳的每年6000元技术服务年费,也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
新政引发大量中小卖家的不满。从10月11日21点左右开始,不满新规的中小卖家组织起了数千人的队伍,以“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方式对一些大卖家进行攻击,致使不少网店被迫下架全部商品。
这场风波,被认为是“淘宝商城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17日下午,在阿里巴巴集团所在地杭州,淘宝商城召开发布会,公布了几项对于“淘宝商城新规”的调整。根据这份调整方案,对新规发布后入驻的淘宝商城卖家,新的年费标准仍将从2012年1月1日执行,而新规发布前已经入驻的卖家则保留原来的年费缴纳标准至2012年9月30日,费用按月份折算,明年10月新规执行后,年费金额和返还条件也按月份折算。
另外,淘宝商城商家可以在2012年年内按照新规的一半缴纳保证金。保证金的另一半,阿里巴巴集团将拿出10亿元,以消费者保证基金的形式,由浙江省工商局监管,由中国银行进行资金管理。阿里巴巴集团还将出资5亿元作为现金担保,为符合条件的小商家向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在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改善方面,阿里巴巴集团将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增加3亿元投入,加大对商城商户的支持。
在17日的发布会上,淘宝商城总裁张勇表示,淘宝商城的定位就是网络版的“北京王府井,纽约的第五大道,香港海港城”,“这个定位一直没有改变过”。和一直打免费牌的淘宝网不同,淘宝商城自2008年4月10日建立以来就是收费的。
按照淘宝商城的定位,消费者在商城购物,就像在现实中的商场购物一样,淘宝商城的各间店铺,就等于现实中的商场里的一个个柜台。淘宝商城向卖家收取的年费和保证金,则有类似场租和押金的意味。
而对于此次攻击事件的发生,张勇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商家混淆了淘宝网和淘宝商城的概念。“淘宝网依然是零门槛的创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成规模、有品牌意识并具有相当经营实力的企业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到淘宝商城平台上,而淘宝集市的定位则始终未改,即免费的创业者乐园——在较低门槛下,为众多愿意从事网上经营的个人提供运营场所。”张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无论淘宝网还是淘宝商城,都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只不过它们的定位,一个类似跳蚤市场,一个类似大型商场。定位上的不同,能够使它们引导商家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进行经营活动的平台。
中国的电子商务面临产业升级,电子商务要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加速商家们的分层次进化,将大小卖家逐渐分开,正如现实中的地摊、商店和卖场,不同的形态对应不同的需求。而电子商务平台在适度提升门槛的同时,更应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淘宝商城已经公布了新规的调整方案,但在提高门槛这一大的原则上并没有改变。眼见“攻击”这样的极端手段也并未迫使淘宝商城退让,一些中小卖家已经开始寻找退路。
从C2C升级成B2C店铺,商家从淘宝获得的,是在搜索中优先的地位,更多的流量,以及借由商城性质的信誉带来的更高的转化率。这些也正是一些中小卖家宁愿缴纳更高的费用而入驻商城的重要原因。
在正常秩序下,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是消费者用脚来投票,而不是人们的道德评判。如果不认可收费标准,退出淘宝商城是最好的做法。而集合在一起攻击其他排名靠前的网店,受损失最大的首先是大网商。被攻击的大网商“韩都衣舍”CEO赵迎光表示,“我们作为普通的商家,何罪之有?凭什么要砸掉我们1000多人的饭碗?你们要吃饭,我们也要生存!”他认为这样的恶意购买是网络暴民的不理性行为,“韩都衣舍决不向网络暴力低头”。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披露,自遭到攻击以来,该网店损失高达日销售量的30%,潜在的伤害仍在继续。
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中小网商持同情态度。比如“经常玩游戏”CEO李学凌就认为,“淘宝发起抗议的人,本质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公关费,请不要把他们归类成为网络暴民”。
不管道德的天平倾向何方,淘宝商城内讧对于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来说却是个机会。日前刚上线的腾讯QQ商城便趁机拉拢中小卖家,宣称QQ商城“从今年底到明年3月的促销旺季期间,都不会收费”。
这一次,马云还会赢吗?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根据本文内容,请概括并归纳淘宝商城和淘宝网的区别。
如何理解文中“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是消费者用脚来投票”这句话。
这一次淘宝危机对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有删节。
“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各是怎样的?
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续书的不可能
俞平伯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高鹗字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红楼梦》的续书,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其一是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
B.作者不想自蹈高鹗的覆辙,所以作者的研究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
C.续他人的文章,因为要尊重作者的个性,就阻抑了自己的个性。
D.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更难,因为《红楼梦》是写实的文学作品。

E.高鹗的续书虽然与曹雪芹的原意相符,但在写出活泼泼的人格方面则是完全失败的。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
B.说明作者写《红楼梦辨》的原因。
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
D.告诫现代人续《红楼梦》是枉费心力。

在作者看来,“凡续书的人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文中作者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⑴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⑵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⑶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
⑷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
⑸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⑹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⑺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本文第⑷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如何理解第⑸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
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
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演员”
于是之
①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②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
③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④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⑤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⑦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⑧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⑨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⑩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11《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 ?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12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 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13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141897年3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15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文章第⑤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
⑥⑦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
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