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倾听台静农(节选)
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他执掌(台大)中文系二十年,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进去不必喊“报告”,儒雅、祥和。
他 对学生像待子息,亲切、谦和又富耐心。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诉说,想看泱泱五百卷《太平广记》中某一册,他说:“下次我带一套借给你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 笑,以为老师在说笑话。下周上课时,他果然捧了一函十册《太平广记》借给那位同学。某年,班上同学玩“母鸭带小鸭”的游戏,邀先生参加。同学们故意逗先 生当小鸭,他听从了,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
他包容广博,对有良知者都悲悯关爱,特别是对一些一时身处逆境的人士。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被判“罪”停刊,雷震等四人被捕,编委聂华苓亦被监控。他人躲之不及,台静农亲自出马,面请聂华苓到台大上现代文学创作课。
他重友情如生命。他与李霁野情深近90年。1928年他受李之牵累而下狱,无怨悔。4年后,他第二次被捕,盖一朋友将其父遗物一化学仪器存放在他家,被当局判为“新式炸弹”。徒然受累,但他绝不疏远友人。
当然,醇笃狷介的台静农的礼让也是有度的。小事马虎,大事不苟且,曲折是非,胸中自有一把尺。台湾人情风重,托请之事屡屡,台静农从不为“八行书”所左右。 校长傅斯年一提台静农,就竖大拇指称“刚正不阿”。所以,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寻得桃源为避秦
台静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亦能治印。书艺,那是他“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弄毫墨以自排遣”之果。他的书法师明人倪元璐。张大千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临池之余,还偶作梅花。画作其意高雅,极饶情致。
擅书画,这本是生财之道,而他淡泊之极,毫无忮求之心。凡他门下的弟子,几近每人都有他的手迹;系里的中年教师,多半都获赠过他刻的印章。大凡登门求书者, 没有徒手而归的。他常说:“尽管拿去,尽管拿去!”门墙们不忍揩先生的油,常赠以名贵烟酒,于是,他的书架亦成了百货公司的烟酒柜。吃不了,他转手送人, 从不吝啬。80岁时,他举办了一次书展,轰动台北。耄耋之年,写字不易;加之,他一生几乎与穷为伍。在众人强行劝说下,勉强订了润格。不过,有时那润格也 仅一纸空文而已。一位老学生拿了幅名家字,请他题跋,学生给润笔费,他坚拒;在学生再三央求下才收,老先生反觉得欠了人情,又展开长卷,在文末添作了一枝梅花。
台静农生前藏有明人倪元璐5幅真迹,平时珍如拱璧。在他去世前3个月,一并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馆。
且乐生前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一位学者朋友对我说:“写台先生,除写他的风骨之外,还要写他的穷,他的幽默,他的不拘小节,绝不能不写酒。”
穷, 似乎像条毒蛇,缠了台静农一生。1924年,他与李霁野在北平求学,为庆祝李霁野译完《往星中》,他们想看卓别林演的《赖婚》,没钱。台静农急中生智,当 了件衣服,看了场电影还吃了次馄饨、火烧。抗战时在白沙,舒芜经常见到有时快到吃饭,碰到台师母还在慢慢地向后山小店走去,“卖一件衣服,买米回来做 饭”。1946年他赴台大上任,卖了明版《金瓶梅》作川资。到台后,一家老小七口,全靠他的薄薪,窘到没钱买烟、买报,向小店老板赊账;久之,老板拒赊。 到台后,在台大住的那日式旧居,一住40年!老伴去世时,他写《忆妻》中就有:“相看儿女催人老,柴米相商累汝多”悲酸的诗句。
台静农穷,绝不酸。爱以幽默解嘲,又不拘小节。在白沙时,一次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在沪登船赴台时,方师铎将身 上一半钱借他,他潇洒地往口袋一塞,也不言谢,反邀方师铎上岸:“找个小馆子吃一顿!我现在有钱了,我可以请客!”80岁时,他自制一方印章,一侧刻 “开岁八十矣,戏制此印,以验老夫腕力”。示门生林文月。不待赞美,自己说:“不错,手劲还可以。”晚年,寓居美国的儿子请他去玩一趟。回来谈观感,他 说,第一快事是喝了泸州老窖。别人说美国好,他说:“美国有什么好,没有一个土地庙!”病重确诊是患了癌,家人担忧,他却说:“没想到我中了头奖!”真是 个老顽童。
——《传记文学》2004年第03期
【相关链接】
台静农(1902年-1990年),字伯简,安 徽霍邱县叶家集镇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交厚。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 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 版。(百度百科)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台静农先生曾应邀参加学生们玩的“母鸭带小鸭”的游戏,他扮作小鸭,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作者通过这一情节,生动表现了台静农的老顽童性格。 |
B.本文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如“襟抱”,意即胸襟;“门墙”,意即学生;“润格”,意谓作品收费标准;“川资”,意谓路费。这些典雅的书面语与全文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
C.作者引用了张大千的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以此表明台静农先生的书法艺术独具造诣,超凡出尘。 |
D.在白沙时,台静农先生曾穷得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但他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如此之穷,仍在打算做生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顽强、乐观。 |
E.本文从多个方面刻画了台静农先生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他是温厚师长;在朋友面前,他是古道热肠的挚友;面对钱财,他淡泊之极;面对生活的穷困,他乐观豁达。
(2)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评价的一些依据。
(3)本文中用了几个小标题“桃李春风重儒林”、“寻得桃源为避秦”、“且乐生前一杯酒”。请简要分析这些小标题的作用。
(4)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谈谈台静农的哪些品格让你钦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 柏 林
美国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请探究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养水仙得会‘刻’”的“刻”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近日,两个与富人捐助有关的排行榜的消息让慈善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个是《中国慈善报告》,另一个是由民政部指导、中国各公益机构参与编排的、即将出炉的《中国大陆慈善家》。公众关注这两个排行榜,不如说是关注富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短短20来年,在我们这个一度是“大锅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迅速地出现了一批身价上亿的大富翁,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普通百姓。这些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受到民众的关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②要想靠两个排行榜来鼓励富人们多捐助显然还不够,而要让慈善完全依靠富人的捐助更不大现实。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慈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捐多少钱才算慈善?富人捐几千万是慈善,穷人捐1毛钱也是慈善。在词典中,慈善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为提高人类福利而做的事情;二是表示一种博爱之心。对我们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来说,精神层面的慈善也许更重要。
③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但离开了慈善精神,慈善事业也会失去根基。无论是美国选择慈善作为社会支柱之一,还是西欧更多地依靠全民社会福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原因。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④一些国家的慈善业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慈善在这些国家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最慷慨的捐赠人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款额占美国所有捐款的59%。美国最贫困家庭每年平均要捐出自己6%的年收入。普通民众的慈善捐助有时是很难统计的。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里,都设有捐助箱,让大家把找回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在瑞典,大部分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捐助箱,各社区还经常组织募捐活动;在比利时,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常常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许多家长把养成慈善捐助习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年轻人也过起了洋节,圣诞节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圣诞来临,许多商店就会借机装点一番,营造出颇有洋味的节日气氛。殊不知,圣诞节并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更是开展慈善捐助和救济活动的好时机,没有了慈善内容,圣诞节也就变了味。
⑤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风气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且大多与宗教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慈善更是一种精神。慈善精神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排行榜都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重要的并不在于排行榜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了个队,而在于它提倡了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在我们为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慈善理应成为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倡关爱之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风气。对富人们来说,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道德约束和精神引导的力量。而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慈善来表达关爱之心的风气,最终也会演化出共同的行为准则,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理念,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作者:丁刚)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慈善精神”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它不可![]() |
B.它是指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表示博爱之心的一种精神。 |
C.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是社会培养慈善精神的根本保障。 |
D.它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些国家,因为已经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所以慈善![]() |
B.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这说明,在美国贫困者比富有者更具有慈善精神。 |
C.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多与宗教有关,所以,我国要形成民间慈善的良好风气,也得发展宗教事业。 |
D.两个排行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倡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慈善精神,并不在于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队。 |
结合全文,谈谈我国该如何发展慈善事业。(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
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 B.表面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
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