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当大学成为创业孵化器……
创业不易,有一堆的外部因素可以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但是对于一个合格的创始人而言,最少也要具备以下三点:一个解决问题的点子;一个可执行的团队;一个潜在的市场。如果你在创业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学习,那么你将迎接更大的挑战。
我亲身经过过大学创业的艰难之路。在大学的时候,我创立了 VentureBoard,大学毕业后,我仍然继续延续这项事业。尽管在大学创业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是大学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大学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大学生是一群聪明、精力旺盛的群体,他们不固守成规,愿意用新的点子来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大学校园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将产品从概念阶段推向市场。
大学——灵感的发源地
在学校学习的专门技能可以帮助创始人创立公司解决真正的问题。经过对行业深入的研究之后,创始人可以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不管你是一个医生,抛弃本职工作,投身火热的健康领域,还是一个会计想要开发出更好的应用,只要有用户痛点,只要有市场,你就能很好地抓住机会。传统的思想一直认为大学生应该毕业后进入公司,在行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爬滚打,积累经验,然后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大学本身赋予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洞察力。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在毕业前就创立了伟大的 Facebook。
除了社交网络以外,学生也对高校教育这一领域有着更深的理解,因为大学师生是很多高等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不出以外的话,现在很多初创公司都瞄准了高校这块市场,用软件去解决学生、教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身处学校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由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想出解决方案。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从学生自身的经验出发构建的软件意义重大。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在确定自己的想法之后,创始人就要反复地尝试直至该解决方案能够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并以某种方式产生收益。正如大学校园可以激发创始人的灵感,同样,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像大学校园一样培养这个灵感。教授,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都愿意接受采访,回答问卷调查以及适用新软件,尤其当你的软件可以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以学生为领导的初创公司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学校的问题,那么这种模式就能很容易扩展到其他院校。
高校,无论大小,还能为创业公司提供很多其它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本。对于技术创始人而言,学校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就是完美的创业环境;而在商学院就能找到相关的营销人才。在创业的初期,这些因素都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团队有利于解决公司未来面对的各种问题。
学校通常希望看到校内的创业团队取得成功。有些学校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如企业家培训中心、孵化器、工作空间甚至种子融资以确保他们的努力可以得到回报。小一点的学校可能不能提供这么优厚的条件,但是他们也会尽可能地帮助创业者,提高团队的曝光度,吸引外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一旦在学校开始创业,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无疑减少了起步资金。
坚信理想
在毕业之前创业能够提供很好的缓冲时间,创始人可以全方位利用学校资源去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丰满。毕业是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继续创业还是找一份全职的工作?完美的情形是,你的创业公司在毕业前拿到了融资,这样在毕业后有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下定决心在毕业后继续创业是个不小的挑战。当你看到同学进入公司,签一份肥约,买房,而你还在学校周边租房以便更加贴近自己的目标群体。而且,你还要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万一失败,一夜之间你又回到了解放前。
但是,以过来人的角度看,如果你下定了决心继续创业,我可以很确信地说: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你对此富有激情,那么你别无选择,只能坚持下去。因为你欠你自己的,欠你联合创始人的、欠你大学的,还欠早期使用的你产品的用户的。初创公司缺少的是必胜的决心。即使最终创业失败了,至少你能看到你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在这过程中,你洒下的汗水和鲜血是职业盛业的宝贵财富,或者你下一次创业的宝贵经验。
斯科特·布洛克(Scott Block),VentureBoard创始人
下列对于大学的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将产品从概念阶段推向市场。
B.在学校学习的专门技能可以帮助创始人创立公司解决真正的问题。
C.大学是学生灵感的发源地,使创始人可以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
D.身处学校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想出解决方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学师生是很多高等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所以除了社交网络以外,学生也对高校教育这一领域有着更深的理解。
B.对于一个合格的创始人来说,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最少也要具备以下三点:一个解决问题的点子;一个可执行的团队;一个潜在的市场。
C.只要一个以学生为领导的初创公司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学校的问题,那么这种模式就能很容易扩展到其他院校。
D.初创公司缺少的是必胜的决心,纵使最终创业失败了,至少你能看到你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也是有意义的。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四位大学生的行为不符合原文建议的一项是

A.小林下定决心在毕业后继续创业,并做好准备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哪怕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B.张强在毕业之前给自己预留缓冲时间,以便于全方位利用学校资源去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充实。
C.小红经过对行业深入的研究,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将业务做大做强。
D.王世初创公司缺少必胜的决心,也不善于利用资源,但她看到了自己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国的安逸
张炜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一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儿: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要大得多:由土坯或石料做成。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耐用。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儿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传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挂在嘴边上的还有“上炕吃饭”、“上炕说话”、“上炕抽烟”、“上炕看书”、“上炕喝茶”、“上炕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第二段,作者回想了自己在凉意中对温暖的特别渴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2)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第六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一幅北方农村“过冬图”?语言有何特点?
怎样理解“炕”的意蕴?它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所及,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现代人的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的能力比人强,它们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之下的一种结果。

阅读下面的通讯
银牌,重似金牌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 ,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的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
(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
选出对本文的章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导言,作用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B.文中对赵宏博与张丹的报道都比较详细,先后形成了情节上的主高潮与次高潮。
C.第④节写张丹出场时“神情有些严肃”,这为下文写张丹摔倒受伤埋下了伏笔。
D.文章的最后一句,具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堪称豹尾之笔。

选出对本文的音乐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刻意说明赵宏博、申雪比赛时响起的音乐是《蝴蝶夫人》,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如蝴蝶般美丽轻盈。
B.作者没有说明俄罗斯选手比赛时用的是哪一支乐曲,那是因为他们的比赛不是报道的重点。
C.“音乐突然停止”一句一方面说明比赛中途停止了,而另一方面又为下文“音乐再次响起”一句作了铺垫。
D.张丹再次出场时,作者特意说明赛场响起的音乐是《龙的传人》,这种写法具有含义深刻的暗示作用。

本文为塑造两对中国选手的形象,不仅刻画了他们精彩感人的动作,而且反复写到观众们的反应,这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前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后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B.前者为直接描写,属实写;后者为间接描写,属虚写。
C.前者有利于客观理性的报道,后者有利于主观感性的抒情。
D.前者让读者对选手的表现有直观的感知,后者使读者对现场的气氛有真切的感受。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具有哪些共同点?选出回答不正确的一项()

A.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
B.都参与创造和建设。
C.都具有温情和人性。
D.都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
B.概括冰心经历的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C.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D.以诗意的语言概括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引用《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B.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C.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D.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显刚烈犀利,表现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