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蜀王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对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诈诈:欺骗 | B.蜀王卒卒:完成 |
C.有穴见大蛇见:通“现”,出现 | D.许于蜀许:答应 |
下列各组相同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道难然惧五丁勇 | B.以谢罪以手揽之 |
C.愿许之五人欲诛之 | D.许于蜀朝坠金于其后 |
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蜀王)三十二 | B.(五丁)还到梓潼 |
C.(五丁)以手揽之 | D.(蜀王)闻五丁亡 |
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
(1)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
(2)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著作。
C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济:成功。
D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坐:因犯……罪。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韩文“刚断无所挠”的一组是
①以其羡易粟万石
②乃发廪十六万石
③权幸深疾之
④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⑤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
⑥疏入,帝惊泣不食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2)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下列划线的字的此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击沛公于坐蒙故业,因遗策 B于是余有叹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矢其所与,不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文言实词翻译
21.(1)夫晋,何厌之有()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3)郑既知亡矣 ()
(4)卒起不意 ()
(5)被八创 ()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7)顾计不知所出耳()
(8) 唯大王命之( )
(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10)将军岂有意乎?( )
(11)以乱易整 ( )
(12) 邑万家 ()
课外文言文阅读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既具,未布,既:已经 |
B.令行于民期年,期年:满一年 |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给:供给 |
D.太子君嗣也嗣:继承人 |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
C.于是太子犯法。 |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怪之,莫敢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