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
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
B.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只想给阳关涂上了凄惨的色彩。 |
C.第②段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 |
D.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
E.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时间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
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又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却招致到会的外国的地质学家们轻蔑一笑的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再次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的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收集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由于抗战爆发,10年后才得以出版。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他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的。
B.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认为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其中的构造体系又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C在北大地质系,李四光开始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并创立地质力学,在这期间,他主讲的是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从未放松过研究工作。
D.李四光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可以佐证这个学术观点,但在当时,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E.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才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他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公开承认。选文是怎样表现李四光矢志不渝地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请加以简单概述。
李四光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试分项简述。
李四光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怕出名的阿呆
老家在四川的阿呆,五年前通过老乡的介绍,来到南方的一个煤矿,当上了农民合同工。煤矿里的活,又脏又累。农民工走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阿呆在这里一干就是好几年,连春节都不回家。
由于阿呆安心工作,干活又不惜力气,去年被矿里评为“先进”。按说,这事无论谁摊上了都会高兴,可阿呆听说让他当先进却急了,立刻去找矿长,硬是把当先进这事给推了。阿呆不当先进,大伙都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在工友们的眼里,这个阿呆的许多事都让人费解。在矿上,他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甚至竟然放弃了节假日,从不到城里逛街、购物。
不当先进的阿呆还和以前一样默默地干活,井上最苦最累的活他都抢着上。一次,遇到冒顶,连队长都慌了神,阿呆却叫大家不要慌,冷静观察后,他扛起一根4米长的木头爬上冒顶面,工友们看到他这么拼命,也跟着干了起来……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战,险情排除了,当月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件事在矿里引起轰动,矿长当即奖励给阿呆1000元奖余。矿办公室小吴还专门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地层深处的勇士》,投到当地报社。
文章见报后,小吴兴高采烈地拿着报纸找到阿呆。不想,阿呆的表现大出小吴的意料,他看了一眼报纸,脸色突变,怒气冲冲地对小吴吼道:“胡闹!谁让你把我的事登到报上的?还上了照片!”说完,头也不回地走出宿舍。
就为这事,阿呆跟小吴闹了好几天别扭,每次一见到小吴的人影他就远远地避开。矿长知道这事后,找阿呆说:“人家写你,是瞧得起你,把你当英雄看。不是什么人都能上得了报纸的,我当矿长十多年,什么时候上过报?上报是好事,你这一上报,在我们市、至少在我们公司里你就出名了。再过一个来月就是‘五一’节,没准公司领导看了报后,推荐你当个劳模什么的,那可是你一生的荣耀!”阿呆并不买矿长的账,瓮声瓮气地说:“我不想出名,更不想当什么劳模,我只想好好的在这里当我的农民合同工。”
“好,那你就当你的农民合同工吧。真是胸无大志!”矿长一生气甩手走了。
几天后,矿长的办公室来了两个警察,说是为阿呆的事来的。
原来五年前阿呆在老家的一家货运公司当驾驶员,因酒后驾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造成一死一伤。出事后,阿呆弃车逃跑,最后通过老乡来到这个煤矿。几年来,当地交警一直在查找他的下落。报上发的他的事迹和照片,恰恰被负责侦破阿呆驾车肇事的交警们看到……
阿呆被带走时,矿里的人都来送他。阿呆一步一步地走到小吴面前,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却见他朝小吴笑了笑,说:“小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希望你把我今天这事也写一写,让大家都知道,犯了事应该投案自首,否则躲到天边都不管用。”最后,他又向工友们深深一鞠躬:“好兄弟们,跟着矿长好好干!只要够不上死罪,我还会回来的。”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阿呆由于酒后驾车肇事,负罪逃跑,来到煤矿。几年来,他处处小心翼翼,吃苦耐劳,勤恳工作,依然被缉拿归案,形象地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B.煤矿里的活,又脏又累,阿呆干活不惜力气,在这里一干就是好几年,从不到城里逛街、购物。他甚至竟然放弃了节假日,连春节都不回家,全都是为了躲避抓捕。 |
C.遇到冒顶,连队长都慌了神,阿呆却叫大家沉住气;他爬上冒顶面,带领工友们苦战两天两夜,排除险情,说明他性格中镇静、从容,并且不顾个人安危的一面。 |
D.见报后,阿呆的脸色突变,怒气冲冲,跟小吴闹别扭。一见到小吴的人影,他就远远地避开,甚至不买矿长的账,都生动地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朴实、不图名利。 |
E.阿呆被带走时说:“小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希望你把我今天这事也写一写”“只要够不上死罪,我还会回来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说明他还是想被人了解。阿呆并不买矿长的账,瓮声瓮气地说:“我不想出名,更不想当什么劳模,我只想好好的在这里当我的农民合同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上的作用。
阿呆的性格刻画为什么真实可信?请你进行辩证的认识评价。
阿呆起初恐惧小吴报道他的事,后来又希望报道,你怎么看这件事呢?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几个朋友闲谈,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根。但是意见实在是相左,我们决定找一个参照系,最后选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我们想用反证法,也就是说要证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并找出一个新的根来。
问题一,究竟什么是文化的根?
《新华字典》关于根的解释是事物的本源,根据,凭依,依据。据说还是佛学名词。是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如:根器、根力、根门、根源。又查《康熙字典》,说根是木橛子,也说是草的本根,又说是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这句话了。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问题二,究竟什么是文化?
仔细地搜索去,我基本认为我们要讨论的文化,大概是指精神范畴的,应该是被一个社会的人普遍接受的。而这个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叫载体就是文字。《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说,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那么我们的定义就是所谓的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问题三,就是这个“中国”了。
我仔细地研究去,原来中国的定义其实源自于《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庶土交正,祇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所谓的中邦就是中国啊!
我又查看了历史教科书,在禹(夏朝)实行诸侯国分管体制,各诸侯都以天子为尊,但是各领封地,天子也自领一块封地。这个封地就叫中央之国。其他诸侯国围绕着中央之国。这个中央联邦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到这里,似乎我们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是我们有了一个答案定义:所谓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指从有中央联邦共和国以来,直到今天,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社会,有文字系统阐明,并被大家作为规范我们这个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如此说来,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原来真的并不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中国文化的根究竟在那里,是单一的吗?我们再想一想吧!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
B.是指存在于精神范畴的,被社会的人们普遍接受, 以文字为表现形式或载体。 |
C.在今天的社会下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我们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
D.指考古学上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被证实源自佛学。 |
B.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指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
C.出自“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的文化。 |
D.是“中央联邦”这个范围内至今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距今不过2500年左右。应处于我们中国文化传承的中间阶段。 |
B.若我们不承认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有文化,那这之前的社会也没有文明。 |
C.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理论观点是从国外泊来的,跟所谓中国文化之根没有直接关系。 |
D.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理论体系是儒学,它是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