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 “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
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 )
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
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洞 庭 湖 远 眺
林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6、(1)第二段描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2)联系下文来看,这些描写有哪些作用?
17、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所眺望的岳阳楼并不是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
18、第五段中,作者赞颂了范仲淹的哪些精神?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
E.最后一段写作者始终张望着洞庭湖美景,与首段遥相呼应,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文,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的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五,不少江河上已经建造了大型水坝。传统上,修建大坝的原因是变水为宝,不让水白白流掉。修建大坝的地方往往风景很美,而人民很穷。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怒江上将修建13级大型水坝;大渡河主流和支流加在一起,将修建大小水坝356座。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就是因为改变了河道的流态,导致坝址上游泥沙淤积。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也可能破坏山坡的平衡而引起滑坡。水坝常常选择在峡谷区,它的谷坡一般说来是不稳定的。例如金沙江虎跳峡,两岸山顶高出江面2500—3000米,江面宽度30—60米,这对于筑坝是有利的一面,但崖高坡陡,容易发生滑坡,虎跳峡就曾因山坡崩坍而引起断流。如果坝址的岩层疏松易坍,施工过程中就必须改变坝的位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旦洪水袭来,还易酿成垮坝灾难。1975年,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在一次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中就曾出现严重垮坝事件。
修建大坝还会人为诱发地震。至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一百多座水库诱发过地震。川西、怒江、金沙江虎跳峡地区本就是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加剧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天灾人祸,特别是渭河连年不断的水灾,使得五十年代中国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终于在2003年10月开始承认:三门峡水患。针对2004年洪水并不是太大,泥石流、滑坡、地震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的状况,国家防总指挥部明确提出:给洪水以出路。这就是一方面要保证河道的畅通,让洪水能够比较顺利地下泻;同时要保证可以调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尽量避免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去侵占它。这种思路与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想法和做法是一致的。
5、下列不属于对于修建峡谷大坝意义的传统认识的一项是
A、不让江河之水白白流掉,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
B、开发水资源丰富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就着峡谷地形建造大坝,可以节省建坝投资。
D、保证湖泊、洼地可以调蓄洪水,而不去侵占。
6、对本文所说修建大坝的危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影响了河水的天然流向,使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水文特征。
B、建坝过程会导致峡谷山坡崩坍,建成后会使上游泥沙淤积,影响生态。
C、由于岩层土石疏松,大坝建成后可能移位,加剧岩石崩坍。
D、诱发地震,洪水之时可能垮坝,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7、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修建大型水坝不是仅仅为了利用水流发电,还应从其他方面认识修建大坝的意义。
B、国际上防治洪水的观点和做法,就是要让洪水能够顺利下泻,并有地方调蓄。
C、大坝和水库诱发地震要以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为前提。
D、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率先认识到水库大坝的危害。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到大坝的危害,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修建大坝的工程或计划将会停止。
B、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教训,表明三峡工程要高度重视防止坝址上游泥沙淤积的问题。
C、建立大坝的地方,如果加强地震监测,及时作出预报,就有可能减轻灾害。
D、水利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原先地理条件,尽量避免因经济发展而改造水流、湖泊和洼地。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9—21题。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
——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
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
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
(摘自《大河报》 有改动)
19.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
20.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谢延信的哪些精神品质?为什么?
21.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目的的?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18题.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的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6.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 “极不普通”。①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②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17.第四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18.“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世界(节选)
铁凝
(1)这是一个梦。
(2)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3)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4)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5)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6)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7)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8)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9)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10)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11)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依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12)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13)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14)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15)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16)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17)丈夫更加茫然。
(18)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19)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20)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母亲的梦中经历。
答:
12、阅读(16)(18)节文字,回答问题:年轻的母亲为什么说“世界就在这儿(指摇篮里的婴儿)”?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
答:
13、(1)分析文章第(12)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答:
(2)小说多次写婴儿的微笑,有何作用?
答:
14、本文作者借梦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概括小说的主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