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图2中的革命纲领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3)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的口号?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派创办了哪些以自强为口号的企业(至少举两个例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张謇获得了什么称号?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
材料三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这里的“起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怎样来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的?
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俄、日三国相继进行了社会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在刚从叛乱者手中夺取过来的安庆,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请诸位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材料三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1868年,日本新领导人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上述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中、俄、日三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改革主要是指颁布了什么法令? “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在法令内容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8年日本改革的学习对象,并写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
(4)请分析19世纪60年代俄、日社会改革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