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 年份 |
1912 |
1913 |
1914 |
1915 |
| 工厂数(家) |
46 |
46 |
12 |
2 |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是指
| A.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 B.“文革”结束 |
| C.改革开放 | D.香港回归 |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B.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
| C.反帝反封建军阀,抗击日本侵略 | D.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
毛泽东头像于1937年1月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全世界露出“庐山真面目”。随着中国的巨变,他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他最令世人称颂的功绩是
| A.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B.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 C.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 | D.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下图是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清政府统治结束 |
|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
|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 |
| D.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