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的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①发生于秦灭六国之前②以世纪纪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③“国体”是地主阶级专政④“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 A.地区差异性 | B.外源性 |
|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 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 |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图中的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传统的建筑文化 | B.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 B.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 |
|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 | 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