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籍的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阿垅在其长篇小说中这样描写:“(1937年)十二月十三日。敌人入城……敌人在紫金山下含笑作‘斩杀千人竞赛’……”此描述的场景( )
①出现在淞沪会战期间
②延续六周,30万中国人被杀害
③是珍贵的史料,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④在发生及以后的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这无疑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上述材料表现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 C.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新航路开辟后,首次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的产品可能是()
| A.亚洲的丝绸 | B.非洲的象牙 |
| C.美洲的西红柿 | D.澳洲的瓷器 |
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人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 A.又想创立科学理论 | 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
|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 | 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