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A.减轻刑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 B.依法治国,尊重百姓 |
C.国力强盛,不与民计较 | D.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仁政 |
侯家驹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下列人物思想与上述言论一致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1904年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