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曾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据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士首商末”的观念受到冲击 |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 |
D.商人经商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
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己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
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新青年》杂志创刊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 “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选择用法语来书写封面,最有可能是
A.因为法国才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
B.北京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主要是法语 |
C.当时是在上海法租界,因此创刊时附上法语 |
D.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
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物,主张改良,对革命,对当时许多人受到俄国十月革命鼓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的做法,不赞成,认为变革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反对急进。他最可能是:
A.李大钊 | B.陈独秀 | C.胡适 | D.鲁迅 |
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 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
C.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 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