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据此完下列各题。甲乙两地附近天气系统表达合理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大 |
B.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连续多日阴雨天气 |
C.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日阴雨天气 |
D.甲地和乙地都是晴朗少云,但是甲地气温更低 |
图8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有
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
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
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 |
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
限制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7为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6~18题。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A.300毫米 | B.450毫米 |
C.650毫米 | D.350毫米 |
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
C.气温高,蒸发量大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图5和图6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沼泽、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关于图5与图6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1954—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B.1954—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
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 | B.低温冷害更严重 |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 D.洪涝灾害更频繁 |
2009年,第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造成461死亡、192人失踪损失、46人受伤,经济超新台币145亿元,图4中能够“莫拉克”成因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表2中序号①至⑥为我国六个省会城市,据此回答9—12题。
表2 (单位:℃)
序号 |
一月均温 |
七月均温 |
年均温 |
序号 |
一月均温 |
七月均温 |
年均温 |
① |
-0.3 |
27.3 |
14.2 |
④ |
-2.9 |
26.6 |
12.7 |
② |
4.7 |
29.3 |
17.2 |
⑤ |
2.1 |
28.3 |
15.7 |
③ |
13.3 |
28.4 |
21.8 |
⑥ |
15.8 |
28.8 |
22.9 |
⑥-⑤-④城市气温的变化体现了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 |
影响①-②-③城市年温差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海陆位置 | C.太阳辐射 | D.人类活动 |
与④、⑤、⑥相对应的省会城市是
A.成都、武汉、杭州 | B.石家庄、合肥、香港 |
C.郑州、西安、兰州 | D.郑州、长沙、广州 |
与⑤城市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其夏季气候特点的主要成因是受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 B.西风带控制 |
C.东北信风带控制 | D.赤道低压带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