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和3:1 | B.3:1,4:1和1:3 | C.1:2:1,4:1和3:1 | D.3:1,3:1和1:4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 B.b | C.c | D.d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
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 |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1000倍 |
下图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十C2+D2) |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十C2+D2) |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l |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