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控制眼色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则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雄性红眼果蝇与任何表现型的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中都不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 |
| B.雌性红眼果蝇与雄性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 |
| C.雌性白眼果蝇与雄性红眼果蝇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雌性红眼果蝇 |
| D.雄性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来源于父本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可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
| 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
|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 |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
|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
|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
|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
|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
|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
|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
|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 B.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
|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