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关研究方法的运用,叙述错误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
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①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起协同作用②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③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④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⑤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A.①③④ | B.③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下列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
C.每个实验组不能只选取一根枝条 |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的影响”的课题研究,经实验(插条基部处理 4 小时后,用沙土培植 3 天),观察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1.5 mg/L 的 2,4-D 溶液浓度是促进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的最佳浓度 |
B.2,4-D 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 |
C.实验中,2,4-D 溶液浓度为 1.5 mg/L 时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的效果最好 |
D.为了探究 2,4-D 对促进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可以设置 1.0 mg/L、1.2 mg/L、1.4 mg/L、 |
1.6 mg/L、1.8 mg/L、2.0 mg/ L 这一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
0 |
13.5 |
26.2 |
46.5 |
53.6 |
53.7 |
43.0 |
30.2 |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15 mg/L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