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一种遗传病,发病机制是某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所致。图示为某结肠息肉患者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已知I号个体不含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PC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l |
| B.该遗传系谱图中所有女性患者均为杂合子 |
| C.8号个体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结肠息肉的概率为0 |
| D.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
白绵羊与白绵羊交配,后代出现了白绵羊和黑绵羊,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
| A.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B.等位基因分离 | C.基因自由组合 | D.性状分离 |
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①~③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定黑毛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
| A.自交、测交、自交 | B.自交、测交、测交 |
| C.杂交、测交、自交 | D.测交、杂交、自交 |
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1∶1),则此生物( )
| A.一定含有一对等位基因 | B.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
| C.不可能含有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 D.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 |
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相互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 A.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 |
| B.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 |
| C.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和隐性后代 |
| D.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