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渔”胜过于“鱼”,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
B.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
C.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
D.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美国的
A.丘吉尔 | B.爱因斯坦 | C.杜鲁门 | D.富兰克林·罗斯福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实行杜鲁门主义 |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
B.“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
C.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
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是指
A.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 B.“文革”结束 |
C.改革开放 | D.香港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