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③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促使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灌溉工具的进步 | B.铁犁牛耕的使用 | C.牛耕普及全国 | D.曲辕犁的运用 |
自1972年以来,在甘肃嘉峪关一带魏晋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彩绘墓砖,这些墓砖描绘了生产劳动的画面,包括农作、畜牧、桑蚕、狩猎、商贸等内容。这些画像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当时嘉峪关一带
| A.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
| C.农牧并举和谐发展 | D.不同文明形态共存融合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种状况开始于( )
| A.20世纪初 | B.20世纪50年代 |
| C.20世纪90年代 | D.21世纪初 |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刊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文章,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居然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说明( )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向多样化发展 |
|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