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 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 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 |
《中国外交史》记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
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出:“…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服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该材料主要说明张之洞( )
A.主张取消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 | B.带有抵制洋货和夺回权利的意图 |
C.认识到了中国贫弱的经济根源 | D.提出应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