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二战后西方国家注重经济模式的创新,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该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
|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
|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
| D.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
|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
|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 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
下面为美国1970年、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 1970年 |
1979年 |
|
| 农业人口 |
5% |
3% |
| 制造业人口 |
30% |
13% |
| 服务信息业人口 |
15% |
72% |
A.第三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
B.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C.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 )。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
|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
为了克服经济的滞胀状态,美国和英国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手段是 ( )。
| A.强化干预 | B.减少干预 | C.放弃干预 | D.自由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