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
甲:“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乙:“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
丙:“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丁:“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甲是美国的打算 ②乙是英国的打算 ③丙是英国的打算 ④丁是德国的打算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
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
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