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从材料一中引用有关文字说明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黄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人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以上史实均见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见中国近代史教图)。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运用历史学常识分析这种有无的原因,并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相关理论,谈谈我们应对的原则。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其主要特征。明朝时商品经济又有伺新发展?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遭荒乱,率令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计,饥则戒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指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及募民屯甲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2 (曹操)令曰:“故陈留(地名)大守卑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于孤,使领东阿令。……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地名),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义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已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曹操兴置屯田的情况,(从屯田背景、条件、效果方面概述,要表述成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