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中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所采取的政府干预措施是( )
A.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 B.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
C.兴修水利工程 | D.救济农民 |
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
D.两人反对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灭洋” |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KK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