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一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 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的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上层官僚贵族的生活 |
|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
|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
|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
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 A.造纸术 | B.雕版印刷术 |
| C.活字印刷术 | D.指南针测向技术 |
钱穆认为,“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的落后性 | B.生产力的发展 |
| C.士人阶层的出现 | D.统治者的鼓动 |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儒家 | B.墨家 | C.法家 | D.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