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
|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
|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
|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 B. |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
| C. |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 D. |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
| B. |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
| C. |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
| D. |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 分封制 | B. | 三公九卿制 |
| C. | 郡县制 | D. | 郡国并行制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 |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 B. |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 C. |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 D. |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
| B. |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
| C. |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
| D. |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