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 B.灌溉技术的发展 |
| C.耕作制度的变革 | D.生产工具的进步 |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
|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
|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
|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
|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遇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
|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