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时间
汉武帝币制改革
第一次(前140年)
汉武帝鉴于货币不一,长安铜产不足,下诏厌“四铢半两”,改铸重量较轻的“三铢”币,然钱贱物贵遂废。
第二次(前136年)
因“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衣食皆仰给于官府……
商贾多积货逐利,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武帝罢废“三铢”, 大量铸“半两”币以解燃眉之急,引发民间私铸、盗铸风潮再起,货币真假难辨,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
第三次(前127年)
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新铸“三铢”投入流通。白金币值昂贵,皮币流通不便,新“三铢”郡国私铸,弊端难除。
第四次(前115年)
下诏“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冒。”又令“索天下商贾征重赋……”五铢钱为专司铸造,币质上乘,式样划一,不易被盗磨。至此,汉武帝币制改革终获成功。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比较汉武帝前三次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第四次币制改革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亚太地区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根据朝鲜半岛的位置,分析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原因。
在19、20世纪,朝鲜半岛经历了“殖民地——独立——分裂”的曲折历程,写出历次变化的原因。
在19、20世纪,围绕朝鲜半岛,中国不得不进行了两次局部战争。这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
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朝鲜半岛局势未来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材料二:“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火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这对于保障远东的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杭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三: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杭美援朝工作的报告》更具有威胁性.
   —克拉克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克拉克对朝鲜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吗?为什么?
结合本课内容,你认为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并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材料五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4)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5)根据材料六,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材料七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

材料二 (一) 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选自《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请回答:
(1) 读材料一,图①事件的外交成果是什么?图②事件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图③事件中,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成图④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中的“上海公报”发表于哪一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3) 据材料三,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哪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哪一年?材料中“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分)
(4) 综合上述外交活动,指出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