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四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光荣革命”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材料一中的“人民”主要指什么人?为什么说“唯财是举”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如何理解材料所说的1689年后“英国仍是君主国”?
(3)在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权利的认识。
对于1787年宪法的民意基础与合法性问题,多有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二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世界史》
材料三 “民意”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合法性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现代政治学认为,民意不仅指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它注重“(政治)绩效”。
——摘编自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参议员和总统的产生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宪法制定者“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对“民意”内涵的界定,请你试论证1787年宪法制定的合法性。(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5)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