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黎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927年4月,法国外长A.白里安向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美、法立即缔结废弃战争的协定,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欢迎,同时建议该条约不应只限于美、法两国,而应包括主要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该公约在美法两国提出的条约方案基础上签订。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巴黎非战公约》。
观念的革新推动着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更多也更深刻。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1915年9月《敬告青年》
材料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些共同特征的思想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倡导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分析材料三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尽管苏维埃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朱熹、黄宗羲三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2)材料二的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1931年间是如何从理论方面实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哪次侵略战争时期?图3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2)图2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何时?哪一条款突出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材料二
(3)材料二是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并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共14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