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漫画“王安石变法”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格内容
类 别 |
措 施 |
|
理 财 |
|
|
整 军 |
|
|
取 士 |
|
|
措 施 |
理 由 |
|
|
|
|
|
|
|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初名总制院,1264年设立,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宣政院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宣政院长官有帝师(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选自人民版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定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利,……
———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根据材料下列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宣政院拥有哪些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对于吐蕃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收回伊犁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主张在西藏新疆等地实行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中央政府在改善新疆、西藏交通发展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0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9分)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
——《廿二史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4分)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变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等待左庶长。”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商鞅与甘龙、杜挚等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韩非子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2)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变法一整体评价。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1)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2)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审视辛亥革命?(2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运用同样的视角说说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材料三 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3)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