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 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化 | 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
|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 D.都主张古典文化的复兴 |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
| C.中国文化本体论 |
|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反映出
| A.该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
|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
| C.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
| D.政府对民间的言论具有包容度 |
中国古代刑罚中以肉刑最为残忍。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肉刑。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
| B.封建愚昧思想的革除 |
| C.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
| D.社会治安的好转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