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关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绪论(第一、二章略)
 
导论(一、二、三、四略)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第一章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三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第四章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节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节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分析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如若)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为计!
——林则徐奏稿
材料二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日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谕各国人呈缴烟土稿》
材料三曾国藩是一个不自愿的开风气之先者。……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在洋务派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又是真诚地留恋中国旧文化的人。
——《曾国藩简论》
材料四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多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外洋,所以不免受制于敌,实因水师无人,枪弹之不具。……兹虽款局以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困,更将待何?”
——《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评析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的思想,并归纳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限180—20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说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认为正确吗?请以小论文的形式说明的你的观点,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材料二国破山河山,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回答:
(1)上面两首诗分别是谁的作品,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创作风格?分别具有这样风格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2)分析两首诗中蕴涵了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材料三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材料四
南宋·马远《踏歌图》
(3)仔细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属于什么画种?
(4)这两个画种分别产生于什么时期?分析当时出现这样不同画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文学和绘画自唐以后开始出现了趋势?原因是什么?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治以重罪。”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可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