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的“办法”是指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一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
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 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
“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
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 | 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 |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 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
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872年 |
1881年 |
增长率(%) |
|
棉纱(万担) |
5 |
17.2 |
244 |
棉布(万匹) |
1224.1 |
1493.1 |
22 |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可判断出他
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 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 |
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 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 B.产品上交国库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兴办学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