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材料二: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共主持召开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27次会议内容涉及惠民生涉及养老金提高、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等,受益人群涵盖退休老人、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等诸多弱势群体。
材料三:新常态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改革、反腐和外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腐败,指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做到零容忍反腐:无例外、无死角、无空当。

我国反腐的具体表现
反腐措施
2015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反腐败”,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人民政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
2015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指出: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15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要从治本的角度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要构筑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法治环境

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用权,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反腐的重要阵地,但部分网民却借网络反腐散布谣言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政府采取措施惠民生的经济学依据。
(2)结合材料三,根据表左列信息,从《政治生活》角度,将右列需要填写内容答于表后。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校高三同学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近年来,“最美现象”不断涌现,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以自已腿换别人命的“最美女孩”刁娜、因救学生而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忍巨痛仍救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现象”让人们感召了道德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作用。(1)运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阐述“最美现象”的价值所在。
(2)据材料,从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角度,说明“最美现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材料一图表一和图表二

注:目前,美国城镇化率超过82%,德国城镇化率高达96%。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依据图表一,选出图表二中反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比率变化趋势的折线是,并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

(28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史海钩沉

“中国梦”的历史追溯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但“中国梦”从未泯灭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实现2l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你从中华文化特征的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梦”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未来展望

“中国梦”的世纪放飞
进入2l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l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有人认为:“强国富民目标应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来实现。”请你运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4 分)2000 多年前,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大同理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选自《十八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叙述)
(1)结合研究材料二与材料一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谈谈你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12 分)
(2)有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进行科学的领导。”请用 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2 分)

材料一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此,有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实施异地高考。”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网友观点的错误之处。
材料二近代世界史证明,越早重视教育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就越早.18世纪普鲁士的崛起、19世纪日本的崛起、20世纪美国的崛起都说明:大国崛起,教育先行。
(3)谈谈你对材料中“大国崛起,教育先行”这一结论的哲学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