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既是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利器,也是每个公民权利和力量的源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 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 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 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M 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材料二:M市某社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居民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 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开办“法律大讲堂”,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崇尚宪法法律权威, 不得超越宪法法律;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坚持实 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这些举措有利 于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法治社区的建设。
(2)假如你是该社区的居民,请你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又有80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9.2万户游牧民实现了定居。我们加大扶贫力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国从2008
年初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一项项节能减排的项目在各大城市启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 “云中水滴”、“云中漫步”等展馆在整体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节能减排,从而向参观者推荐和倡导一种健康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参观者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走向低碳经济的现实道路并非坦途,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使用新能源为基础,目前各地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一个方向,但在技术上还存在着不成熟的问题。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角度谈谈你对推进节能降耗、低碳生活的认识。
2010年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所谓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无公害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为了确保质量,无公害蔬菜的选种、试种、田间管理、采摘、运输各个环节成本都大大高于传统蔬菜,因此,无公害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高2~3倍。
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说明无公害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高2~3倍的原因。
“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蕴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