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材料一:2013年12月,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国,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有: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人为排放“二次污染”、机动车尾气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其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专家认为:治理雾霾要把已有的高污染工业排放量降下,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结构调整。
材料二:在此次雾霾天气中,10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有4个属于江苏省,为此江苏省人大代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省人大常委会收到该议案后,组织相关委员会随即进行调研,考察了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等设施和施工现场。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1)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谈谈人大和人大代表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动着的价格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少数公共物品(如生产生活用水、电力、燃气、公交等)和公共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完全由市场调节会造成诸多弊端,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价格一般由政府制定。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行使公共物品定价权力时,政府应如何提高决策的权威和公信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面深化改革议题确定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成立文件起草组,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文件起草组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运用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决定》起草过程体现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调查显示近三年1539家受调查企业每家每年平均向政府申报审批项目17.67个,单个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平均为5.67个、审批程序平均为9.4道,受调查企业审批时间最长项目的平均值为171.35天,其中最长约为1500天。近90%的企业认为政府监管对保障公平竞争环境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中有35%认为监管严重不到位。假冒、仿制、不正当竞争等屡见不鲜;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监管力度不足;行业标准落后且实施不严。目前企业缴税已占营业收入近10%,全国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00多家公司上交的税费是其净利润的5倍以上。我国企业融资的近70%自银行贷款,贷款为主的融资结构使企业财务成本攀高,2012年四家国有银行净利润7746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50%以上,而实体企业贷款利息支出与净利润的比例上升至50%。
材料二:大数据(big data),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大数据对人民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到,为党和政府了解世情、掌握国情、把握规律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使精准感知、正确决策、高效服务成为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具备大数据思维,运用好大数据,这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2014年6月,湖南地图出版社独立绘制的竖版《中国地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式出版发行。竖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在这个地图上,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用插图形式表示。这样能使读者全面直观地认识中国全图,不会再误以为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有利于国民的版图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树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中,对南海诸岛之岛屿、礁盘等地理信息详细标示,能使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南海诸岛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为改进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如何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3)结合材料三,说明湖南地图出版社独立绘制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政治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悄然重构——北京,不再摊大饼,正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文化中心”;天津,协同上下功夫,错位上做文章,发力做实“北方经济中心”:河北,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打响压减过剩产能攻坚战,渴盼借力京津绿色崛起……。
材料一: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特点比较
材料二:事实上,京津冀一体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理念,但直到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才真正起步。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要求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8月,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该小组组长。在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加速推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京津冀三地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