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温带季风气候显著 | B.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
C.河流多冰雪融水补给 | D.地表崎岖,千沟万壑 |
图中世界文化遗产得以较完好保存的自然原因是
A.空气干燥 | B.海拔较高 |
C.政府保护 | D.交通不便 |
随着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增建宾馆、商店 ②完善交通 ③实行参观预约制 ④ 数字化监管和展示 ⑤拓展客源市场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⑤ | D.①③ |
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等值线图(单位:次),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等值线M可能的取值是()
A.20,30 | B.20,25 | C.25,30 | D.30,35 |
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小的地方 | 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方 |
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 | D.降水变化大的地区 |
图中①地旱灾多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小 | B.受高压控制 |
C.地下水位下降 | D.工业用水量增大 |
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最大相对高度及陡崖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A.1700m400m~800m |
B.1500m300m~500m |
C.1500m400m~800m |
D.1700m300mm~500m |
若要在图中选建水利工程,以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以下几个地点最优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有可能发展成旅游景点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2010年9月末至10月上旬,持续的强降雨使海南省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下图为10月7日05时一 10月8日05时的雨量实况。关于海南这次大洪灾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热带气旋活跃,带来持续的强降水
B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引起内涝
C.冷锋缓慢过境
D.华南准静止锋控制该地区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地貌简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以下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背斜成山 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断层发育,形成断块山 D. P处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
读某河谷盆地与某山顶降水的日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以下叙述能正确反映图示地区降水规律的是
A.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 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
C.河谷盆地夜雨多 D.山顶夜雨多有关图中阴影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形成与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有关 |
B.其形成与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有关 |
C.其形成与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气温高,上升气流显著有关 |
D.其降水类型多为对流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