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是安徽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5年来,我省努力探索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5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市场化程度﹙%﹚
省财政用于社会建设支出(亿元)
48.6
63.6
59.8
65.8
78.6
84.3
财产性收入占全省居民收入比率﹙%﹚
1.6
2.1
2.9
全省生产总值(万亿元)
恩格尔系数(%)
1.2
1.6
2.2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
0.9
11.2
1.3
22.6
1.6
45.5

注: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1)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我省取得上述经济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
材料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安徽水环境复杂,十二五以来,安徽依法治水,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省政府出台了水资源依法监管条例,省人大实地调研,加强立法,收集到以下信息:
安徽水多——洪涝灾害频繁。安徽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省情。
安徽水脏——我省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安徽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安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安徽兴水利——引江济淮,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2)材料二安徽省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请从“探索世界”角度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新型思维方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个人品德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1月20日在北京召开,对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分析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意义。

2014年1月9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材料一:面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智慧的A市人想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来破解,对保护自然生态有功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在近两年的摸索中,A市市政府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新的补偿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以及村落大小、人口多少,实现差别化补偿。
材料二:该地宣传部门以详实而又生动的图片展示我国环保面临的挑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环保理论宣传,以生活中的实例指出污染环境的相关行为及其危害,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以环保诚信签字等形式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在环保诚信签字中,有市民说:“我知道要环保环境,却不知道怎么做。今天我了解了相当多的环保知识,知道了如何避免污染环境,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以后一定不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说明A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积极影响。
(3)请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公民如何参与环境保护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材料: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材料中的讨论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

2014年,中国遭遇十面“霾”伏,“PM2.5”构成了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空气中的PM2.5主要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对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和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10条”,采取严厉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体目标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要坚定信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重在落实、务求实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本行动计划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期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应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小微企业被界定为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2014年全国小微企业相关数据统计表

年份
项目
2013年
2014年
各类企业总数
1527.84万户
1631.42万户
小微企业数量
1169.87万户
1259.56万户
占比
76.57%
77.19%
对GDP的贡献率
24.30%
26.50%


注:小微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小微企业的成长,我国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财政部、国税总局采取新举措,在财税信贷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国家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收益。同时,小微企业要积极寻找应对生存困难的办法和措施。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材料二: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小微企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